绿化种植土壤规范检测
本标准规定了用于一般绿化种植或养护的土壤术语和定义、质量要求、采样和送样方法、检测方法和检验规则。
本标准适用于绿化种植土壤。
下列文件对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。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,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最新版本(包括所有的修改单)适用于本文件。
GB/T1250 极限数值的表示方法和判定方法
GB/T17136 土壤质量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
GB/T17137 土壤质量 总铬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
GB/T17138 土壤质量 铜、锌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
GB/T17139 土壤质量 镍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
GB/T17140 土壤质量 铅、镉的测定 KI-MIBK萃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
GB/T17141 土壤质量 铅、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
GB/T22105.2 土壤质量 原子荧光法 第2部分:土壤中总砷的测定
LY/T1215 森林土壤水分-物理性质的测定
LY/T1225 森林土壤颗粒组成(机械组成)的测定
LY/T1229 森林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
LY/T1233 森林土壤有效磷的测定
LY/T1236 森林土壤速效钾的测定
LY/T1237 森林土壤有机质的测定
LY/T1239 森林土壤pH值的测定
LY/T1243 森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
LY/T1251 森林土壤水溶性盐分分析
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。
3.1
绿化种植土壤planting soil for greening
指用于种植花卉、草坪、地被、灌木、乔木等植物的绿化用土壤,为自然土壤或人工配置土壤。
3.2
土壤酸碱度 soil acidity and alkalinty
土壤酸、碱性简称,用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表示,即pH值=-log[H+]。pH<4.5为强酸性;在4.5~5.5之间为酸性;在5.5~6.5之间为微酸性;在6.5~7.4之间为中性;在7.5~8.5之间为碱性;>8.5为强碱性。
3.3
土壤全盐量soil total salt
指在一定水土比例(一般采用5:1)和在一定时间内浸提出来的土壤可溶性盐分总量。按检测的方法分质量法和电导法:质量法单位为克每千克(g/kg);电导法直接用电导率即EC值表示,单位为毫西门子每厘米(mS/cm)。
3.4
土壤有机质 soil organic matter
指土壤中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,包括土壤中各种动、植物残体、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,单位为克每千克(g/kg)。
3.5
土壤密度 soil density
指单位容积土壤的质量,又称“土壤容重”,单位为兆克每立方米(Mg/m3)。
3.6
干密度 dry density
指土壤在自然结构状态下,单位体积内烘干土重,单位为兆克每立方米(Mg/m3)。
3.7
最大湿密度 maximum wet density
指土壤在最大持水量状态下,单位体积内的湿土重,单位为兆克每立方米(Mg/m3)。
3.8
非毛管孔隙度 non-capillaryporosity
指土壤中直径大于0.1 mm的孔隙占总空隙的比例,用百分率(%)表示。这类孔隙没有毛管作用,充满空气,称非毛管孔隙,也称通气空隙。
3.9
水解性氮 hydrolyzable nitrogen
亦称土壤碱解氮,包括无机的矿物态氮和部分有机物质中易分解的、比较简单的有机态氮,它是铵态氮、硝态氮、氨基酸、酰胺和易水解的蛋白质氮的总和,单位为毫克每千克(mg/kg)。
3.10
有效磷 available phosphorus
指土壤中可被植物吸收的磷,一般包括土壤溶液中的离子态磷酸根,以及一些易溶的无机磷化合物和吸附态磷,单位为毫克每千克(mg/kg)。
3.11
速效钾 availablepotassium
包括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,单位为毫克每千克(mg/kg)。
3.12
阳离子交换量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
指每千克土壤或胶体,吸附或代换周围溶液中的阳离子的厘摩尔数,单位为厘摩尔每千克(cmol(+)/kg)。
3.13
土壤质地 soil texture
对土壤中不同粗细的土粒(粘粒、粉粒、砂粒)组成比例综合度量,称为土壤质地。
3.14
壤质土loamy soil
介于粘质土和砂质土之间的一种土壤质地类别,同时含适量的砂粒、粉粒和粘粒,兼具砂质土和粘质土优点。按具体颗粒组成可划分为砂质壤土、粉砂壤土、壤土、砂质粘壤土、粉砂质粘壤土和粘壤土。
3.15
有效土层 effective soil layer
能提供植物根系正常生长发育的土壤厚度,单位为厘米(cm)。
3.16
土壤消毒 soil disinfection
使用物理、化学等方法杀灭土壤中有害生物的技术措施。
3.17
石砾 gravel
有效粒径大于2 mm的石粒。
3.18
检测单元 monitoring unit
根据土壤类型、植被、地貌、质地、成土母质等情况划分的检测区域范围。
3.19
土壤采样点 soil samplingpoint
指检测单元绿地内实施检测采样的地点。
3.20
土壤混合样soil mixture sample
在每个检测单元的种植层根据需要布置5~20个土壤采样点,然后进行等量的采样并混合均匀后的土壤样品。
3.21
客土soils from other places
指非当地原生的、由别处移来的外来土壤。
3.22
见证取样送样witness sampling and delivery
指在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人员见证下,由施工人员或有资质的试验室相关人员在现场取样,并一同送至符合资质资格管理要求的试验室进行检测的一个过程。
4.1.1感观:具备常规土壤外观,如有一定疏松度,无明显结块,无明显石块、垃圾等杂物,
常规土色,无明显染色或异味。
4.1.2有效土层:绿化种植土有效土层应满足表1的厚度要求。
表1 绿化种植土壤有效土层厚度的要求
植 被 类 型 |
土 层 厚 度(cm) |
||
一般 种植 |
乔木 |
直径≥ 20 cm |
≥180 |
直径< 20 cm |
≥150(深根)、≥100(浅根) |
||
灌木 |
高度≥ 50 cm |
≥ 60 |
|
高度< 50 cm |
≥ 45 |
||
花卉、草坪、地被 |
≥ 30 |
||
屋顶 绿化 |
乔木 |
≥ 80 |
|
灌木 |
高度≥ 50 cm |
≥ 50 |
|
高度< 50 cm |
≥ 30 |
||
花卉、草坪、地被 |
≥ 15 |
4.1.3土壤没有明显积水现象;除有地下空间、屋顶绿化等特殊隔离地带,绿化种植有效土层下应无大面积的不透水层,否则应打碎或钻孔,使土壤种植层和地下水能有效贯通。
4.1.4 污泥、淤泥等不应直接作为绿化土壤,建筑垃圾应清除。
4.1.5 绿化土壤种植前宜先进行消毒,其中花坛用土或对土壤病虫害敏感的植物应先消毒处理后方可种植。
种植土的理化指标应满足表2的要求。
项 目 |
指 标 |
|||||
主控指标 |
1 |
pH值 |
一般植物 |
5.5~8.3 |
||
特殊要求 |
施工单位提供要求在设计中说明 |
|||||
2 |
全 盐 量 |
EC(mS/cm) (适用于一般绿化) |
一般植物 |
0.15~1.2 |
||
耐盐植物种植 |
≤ 1.8 |
|||||
质量法(g/kg) (适用于盐碱土) |
一般植物 |
≤ 1.0 |
||||
盐碱地耐盐植物种植 |
≤ 1.8 |
|||||
3 |
密度(Mg/m3) |
一般种植 |
≤ 1.35 |
|||
屋顶绿化 |
干密度 |
≤ 0.5 |
||||
最大湿密度 |
≤ 0.8 |
|||||
4 |
有机质(g/kg) |
≥ 12 |
||||
5 |
非毛管孔隙度 (%) |
≥ 8 |
||||
一般指标 |
1 |
碱解氮(mg/kg) |
≥40 |
|||
2 |
有效磷(mg/kg) |
≥ 8 |
||||
3 |
速效钾(mg/kg) |
≥ 60 |
||||
4 |
阳离子交换量(cmol(+)/kg) |
≥ 10 |
||||
5 |
质地 |
壤质土 |
||||
6 |
石砾含量 (质量百分比,%) |
总含量(粒径≥2 mm) |
≤ 20 |
|||
不同粒径 |
草坪(粒径≥20 mm) |
≤ 0 |
||||
其它(粒径≥30 mm) |
≤ 0 |
4.3.1 重金属
1)水源涵养林等属于自然保育的绿(林)地,其重金属含量应控制在表3中I级范围内;
2)公园、学校、居住区等与人接触较密切的绿(林)地,其重金属含量应控制在表3中II级范围内;
3)道路绿化带、工厂附属绿地等有潜在污染源的绿(林)地或防护林等与人接触较少的绿(林)地,其重金属含量应控制在表3中III级范围内;
4)废弃矿地、污染土壤修复等重金属潜在污染严重或曾经受污染绿(林)地,其重金属含量应控制在表3中IV级范围内。
表3 土壤重金属含量指标 (mg/kg)
序 号 |
控制 项目 |
I级 |
II级 |
III级 |
IV级 |
|||
pH<6.5 |
pH >6.5 |
pH <6.5 |
pH >6.5 |
pH <6.5 |
pH >6.5 |
|||
1 |
总镉 ≤ |
0.30 |
0.40 |
0.60 |
0.80 |
1.0 |
1.0 |
1.2 |
2 |
总汞 ≤ |
0.30 |
0.40 |
1.0 |
1.2 |
1.5 |
1.6 |
1.8 |
3 |
总铅 ≤ |
85 |
200 |
300 |
350 |
450 |
500 |
530 |
4 |
总铬 ≤ |
100 |
150 |
200 |
200 |
250 |
300 |
380 |
5 |
总砷 ≤ |
30 |
35 |
30 |
40 |
35 |
55 |
45 |
6 |
总镍 ≤ |
40 |
50 |
80 |
100 |
150 |
200 |
220 |
7 |
总锌 ≤ |
150 |
250 |
300 |
400 |
450 |
500 |
650 |
8 |
总铜 ≤ |
40 |
150 |
200 |
300 |
350 |
400 |
500 |
4.3.2 种子发芽指数
应用于绿化种植土壤,种子发芽指数应大于80 %。
检测分析方法按表4执行。
表4 检测分析方法
序号 |
项目 |
测定方法 |
方法来源 |
1 |
感观 |
|
目测法 |
2 |
有效土层 |
米尺测定(读数精确到1.0 cm) |
|
3 |
pH值 |
电位法(水浸提) |
LY/T 1239 |
4 |
全盐量 |
质量法/电导率法(土水质量比1:5) |
LY/T 1251 |
5 |
密度 |
环刀法 |
LY/T 1215 |
6 |
有机质 |
重铬酸钾氧化-外加热法 |
LY/T 1237 |
7 |
非毛管孔隙度 |
环刀法 |
LY/T 1215 |
8 |
水解性氮 |
碱解-扩散法 |
LY/T 1229 |
9 |
有效磷 |
钼锑抗比色法 |
LY/T 1233 |
10 |
速效钾 |
火焰光度法 |
LY/T 1236 |
11 |
阳离子交换量 |
乙酸铵交换法(酸性和中性土壤) 氯化铵-乙酸铵交换法(石灰性土壤) |
LY/T 1243 |
12 |
质地 |
密度计法 |
LY/T1225 |
13 |
石砾含量 |
筛分法 |
见附录A |
14 |
总镉 |
KI-MIBK萃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|
GB/T 17140 |
15 |
总汞 |
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|
GB/T 17141 |
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|
GB/T 17136 |
||
16 |
总铅 |
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|
GB/T 17141 |
17 |
总铬 |
KI-MIBK萃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|
GB/T 17140 |
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|
GB/T 17137 |
||
18 |
总砷 |
原子荧光法 |
GB/T 22105.2 |
19 |
总镍 |
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|
GB/T 17139 |
20 |
总锌 |
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|
GB/T 17138 |
21 |
总铜 |
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|
GB/T 17138 |
22 |
种子发芽指数 |
|
见附录B |
6.1 本标准中质量指标合格判断,采用GB/T 1250中“修约值比较法”。
6.2土壤检验须由符合资质资格管理要求的专业试验室进行。
6.3 绿化土壤评定标准
6.3.1一般绿化工程
表2中pH、全盐量、密度、有机质和非毛管孔隙度5个主控指标是必测指标,检验结果须100 %符合标准要求,若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标准要求则该土壤视为不合格。
6.3.2重点绿化工程
表2中pH、全盐量、密度、有机质和非毛管孔隙度5个主控指标是必测指标,另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表1中的一般指标;其中5个主控指标的检验结果须100 %符合标准要求,一般指标的检验结果至少80 %符合标准要求,否则该土壤视为不合格。
6.3.3对有潜在污染区域作为公园、学校或居住区的绿化工程
应增加表3中8种重金属和4.3.2种子发芽指数的测定,检验结果须100 %符合标准要求,若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标准要求则该土壤视为不合格。
(规范性附录)
A.1 仪器
A.1.1 实验筛:孔径为2 mm、20 mm 、30 mm的筛子,附筛子盖和底盘。
A.1.2天平:感量0.01 g。
A.2 分析步骤
称取风干土壤200 g,精确到0.01 g,放在规定孔径的筛子上,进行人工筛分,最后将留在筛孔上的样品进行称重(做三个重复)。
A.3 分析结果计算
不同粒径含量以质量百分数(%)表示,按式(A.1或A.2)计算: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A.1)
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A .2)
或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A .3)
式中:
d>2mm — 表示土壤中粒径大于2 mm的质量百分数,单位为质量百分比(%);
d>20mm — 表示土壤中粒径大于20 mm的质量百分数,单位为质量百分比(%);
d>30mm — 表示土壤中粒径大于30 mm的质量百分数,单位为质量百分比(%);
W总 — 土壤的总质量,单位为克(g);
W>2mm — 未通过2 mm筛孔的土壤质量,单位为克(g);
W>20mm — 未通过20 mm筛孔的土壤质量,单位为克(g);
W>30mm — 未通过30 mm筛孔的土壤质量,单位为克(g)。
所得结果保留二位小数。
A.4允许差
A.4.1 取三个重复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。
A.4.2 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0.5 %。